实际上我们是否可以说行政处罚法定依据的审查是这样一项工作。我们首先按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把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规范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法定依据。它包括制定该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的主体合法;制定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内容合法;设定行政处罚的程序合法;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中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范围、幅度都合法。然后,我们再把行政机关据以作出处罚的法律依据作为形式意义上的法定依据。并把这种形式意义上的法定依据与严格意义上的法定依据去逐项对照,严格审查。最后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标准进行衡量。按照衡量的结果可以分为:完全合格的法定依据,部分不合格的法定依据,完全不合格的法定依据。而审查的方法是首先是要确定一个合法的参照物。即要选择一个完全合法的法律作为根本标准,然后再将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理和行政处罚的依据一级一级地去对照,符合的就是合法的,就可以认定为合法的法定依据。不符合的,突破法律、法规的就是不合法的,而不能仅看这个法律依据是叫什么名称。具体来说,比如我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做为合法的法定依据,我们在审查产品质量行政处罚案件时,就要看行政机关适用的部门行政法规是否符合质量法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行政处罚种类、行政处罚幅度、适用时效。如果突破了规定,就是无效的。如果该行政法规是合法的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再进一步审查其适用的行政规章是否合法。审查的方法和上面的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全部违法,全部无效,部分违法,部分无效。一般来说,部分无效是大量的。
之所以有些所谓的法律依据不能认定为法定依据,我们不能不追溯到各种法律(广义法律)的立法过程,一般来说相当多的法律是由相关的部门首先起草,交由法制部门论证,再交人大或者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讨论、论证的过程中许多只反映部门利益的条款或内容被修改或删除,最后得以通过。
但在此法律通过后,相关的部门又有权制定相关的规章或者细则。在此过程中,有的可能是由于不懂得立法的规矩,有的可能是过于注意自己部门执法力度的需要而不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结果可能有些过去被人大或或者人民代表大会修改或删除的内容又重新出现在规章或者细则之中,成为以法律出现但是违反法律并难以成为“法定依据”东西。这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特别是立法部门重视'的十分重要的问题。